百度 前些日子,李先生就遇到了真假新茶的烦心事。

央广网兰州7月24日消息(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刘新艳)盛夏的黄土高原,暑气蒸腾却掩不住田间的忙碌。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,刚收割完的冬小麦田翻耕平整后,农户们便忙着点播土豆种、撒播荞麦籽、移栽紫苏苗……从6月底小麦收割,到7月抢种复种作物,这片黄土地正上演着“一茬接一茬”的耕种接力。

西峰区农户顶着烈日点种杂粮(央广网发 毛娜娜 摄)

“往年这时候,麦收完就等秋闲了,现在可不一样。”西峰区温泉镇米堡村村民朱建平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指着身后已经20厘米高的糜子田说,“小麦收了2000多斤,这茬糜子要是长得好,亩产少说400多斤,又是2000多元的收入。”在西峰区,像朱建平这样赶着“暑天农时”复种的农户不在少数。

朱建平说,村子里有10多户群众连片种植了100多亩糜子。

为何黄土塬上能“茬茬连”?西峰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,虽属干旱半干旱地区,但夏季光照时间长、昼夜温差大,且7-9月降水集中,恰好满足土豆、紫苏、荞麦等短生育期作物的生长需求。

技术人员测量种植的行间距(央广网发 毛娜娜 摄)

冬小麦、冬油菜收获后种谷子、土豆、饲草等短生育期作物,9月收获后抢播冬小麦,麦子可赶在封冻前扎根,来年继续收获;若改种春玉米,则能在第二年夏季成熟。“冬小麦+复种作物+冬小麦”“冬小麦+复种作物+春玉米”复种模式,让土地在循环中“多产粮、多生金”。

田间地头,复种的“接力”不仅靠人力,更有技术护航。紫苏俗称荏,其产量高,营养丰富,可药食两用,市场需求量较大,但人工移栽费时耗力。今年,西峰区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,首次引进紫苏机械化种植技术,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。

在西峰区彭原镇李家寺村紫苏试验示范田里,一台牵引式三行微松补水移栽机来回作业,机身过处,一株株紫苏苗被精准栽入翻松的土壤中。

牵引式三行微松补水移栽机正在栽植紫苏苗(央广网发 刘新艳 摄)

工人坐在移栽机上种植紫苏(央广网发 刘新艳 摄)

“目前,移栽机一天可栽植20到30亩,相比较人工,在生产效率上提高5到10倍。”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欧巧明说,机械种植紫苏速度快,效率高,不仅缩短种植周期,而且精准控制紫苏苗的间距和深度,保障苗株生长一致性,实现“提速、提质、降本”三重突破。

据悉,西峰区按照“适度集中、规模连片、示范带动”的思路,结合地理条件、气候特点和群众种植习惯,在全区7个乡镇确定12个百亩以上的复种示范点,种植黄豆、紫苏、糜子、土豆等8种作物,总复种面积6.5万亩。

长势良好的早熟紫苏苗(央广网发 刘新艳 摄)

为让复种模式落地见效,西峰区打出“技术+服务+政策”组合拳,农技人员深入田间,根据不同地块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,推荐早熟品种、耐旱作物;推广地膜覆盖、测土配方施肥、机械化耕作等配套技术,缩短作物生长周期,提高抗灾能力;同时,与甘肃省农科院深度合作,引进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农机,农机农艺融合,算好“季节账”“收益账”。

截至目前,西峰区6.5万亩复种地块已全部种足种好。这盛夏的忙碌,正为黄土高原的金秋丰收埋下沉甸甸的伏笔。

编辑:魏晋雪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长按二维码
关注精彩内容